分类选择: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江南app官网下载思想者|葛剑雄:文化何以自信?今天中国为何更有理由自信?
作者:小编    所属栏目:【行业新闻】    时间:2023-09-11

  近日,习在听取新疆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扭住工作总目标,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稳中求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

  为深入推动文化润疆,让新疆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大餐,今年,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喀什地区委员会担任指导单位,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解放日报社、喀什地委宣传部、喀什地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沪喀文化讲堂”来到了美丽的新疆。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应邀作了以“文化何以自信”为主题的精彩演讲。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一点我自己学习和研究的体会:“文化何以自信”。

  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以后,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

  这也告诉我们,“文化”就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长期的生存、生活、生产过程江南app官网下载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财富。其中的个体就是具体的文化,而总体就是文明。

  所以,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我们自己文明的自信。我们讲对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对我们中华文明的自信。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文明不是具体到我们文明中的每一项,也不因为我们讲“文化自信”,就必须要肯定我们自己的每一项具体的文化都一定是最先进的,或者认为我们的每一项具体的文化都必须是最好的,文化自信是对整体而言的。

  那么,什么是中华文明呢?那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的5000多年里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下面,我就先来谈谈中华文明。

  关于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国内外曾有人提出过疑问。原因很简单,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找不到能够证明5000年文明的实物。比如,巴比伦文明,那些青铜器、石碑都还在;比如,埃及文明,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还在。希腊文明、罗马文明都能找到反映其历史长度的物证。但中华文明,除了后人的记载外,的确找不到具体的证据。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土木建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的是黄土,早期的建筑就把黄土夯实,或者晒干,以后又烧成砖,建筑的基本材质就是土,然后用木材、竹子撑起来。这样的建筑,不用说5000年,500年都保持不了。当年建筑师梁思成曾表示一定要找到最早的建筑物,结果好不容易在五台山找到了唐朝后期的木结构建筑。但这个仅不到1000年的历史,怎么来证明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历史呢?

  其他的文明,比如,埃及、巴比伦、罗马、希腊,他们主要的建筑都是石建筑,所以,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我曾经在埃及南面的沙漠深处看到的确有6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同样,尽管希腊、罗马的那些神殿、古建筑已经倒塌了,但是那些柱子还在,或者倒下来的那些梁还在。而我们中国的确是找不到。

  所以,中央就下决心组织实施了一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地面找不到,通过考古发掘到地下去找。工程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有了明确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就是大约58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像浙江余杭的河姆渡、山西襄汾的陶寺、陕西神木的石峁、辽宁的牛河梁等,都出现了文明的迹象。5300年前以来,各地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在大约3800年前,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以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这样就很清楚了,我们的文明非但有5000年,实际上还不止5000年。

  主要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和鉴定而来的。那些建筑尽管现在都在地下了,但是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尽管表面已经没有了,但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地方是夯土、墙基、柱础、建筑物、道路、城墙、作坊、祭祀场所、墓葬、堤防,等等,还可能找到石器、工具、工艺品、陶器、玉器、青铜器、陪葬品、祭祀用品、甲骨文等,并且用碳14的办法断定它的时间。碳14鉴定的基本原理,就是说碳原子在空气中间会逐步衰变,每个衰变的周期需要多少时间是固定的。一旦它被压在地底下,与空气隔绝,它的衰变就停止了。所以,只要在遗址里面找到含碳的物质,比如,一个木片、一块动物或人的骨骼,里面都有碳原子,只要它是在地下的,肯定是隔绝空气了。把它拿出来,通过特定的仪器进行碳14检测,就可以测出非常准确的时间。通过这种测定,证明了这些遗址是5000多年前的。

  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总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从中可以看出这已经是一个城市了,里面有街道、公共建筑、宫殿、作坊、祭祀场所等,还发现了高等级的墓葬,里面有大量的陪葬品。这些证明,当时人们不仅已经具备了相当强大的生产能力,而且出现了阶层的分化。而阶层分化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这个工程的成果公布以后,世界上基本就没有争议了,它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的确有5000年的历史。而且这还只是一个下限,今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想这个时间肯定还可以提前的。

  比如,事实证明小麦最早是巴比伦人把它驯化,成为人类能够栽培的粮食作物的。倒并不是说巴比伦人比中华民族的祖先要高明,这也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因为地球上尽管野生的作物很多,但是能够被人类驯化成为粮食作物的不超过20种,而大多数都分布在地中海式气候地带。而中国大多数地方都是季风型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有一个特点,就是冬天不是很冷,而且降水比较充沛,这就给植物过冬驯化反复利用提供了条件。所以,巴比伦人比较早地驯化了小麦。

  中国本土最早驯化的,北方是小米、大豆,南方是水稻。水稻当然也很好,淀粉含量很高,但水稻栽培的条件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的水、平整的土地。而小麦相对来讲栽培条件就比较简单,特别是黄河中下游,非常适合小麦的栽培,而且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所以,小麦传入后逐步扩大,等到它传播到黄河中下游以后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历史上,在夏朝以前都还是“公天下”,部落首领都是推举或用其他方法产生的,但是,到了大禹的儿子开始变成世袭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掌握了更大的权力。而这个权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农业生产,来自大规模推广小麦以后所产生的物质财富的基础。

  又比如说,青铜。青铜并不是天然的,而是要在铜里面加上一定比例的锡,有的还要加一点铅才能冶炼出来。事实证明,这也是巴比伦人发明的。所以,现在在巴比伦(也就是今天伊拉克这一带),已经发现的青铜器时间比我们中国发现的青铜器时间更早。

  但是,我们的先人并不是简单地接受人家的技术、知识,而是有自己的创新。比如,青铜在巴比伦主要是用来作为生产工具和武器的,到了中国慢慢地就变成制造礼器。我们讲古代礼乐文明,这个“礼”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其中之一,就体现在用青铜铸造的器物上。它们代表了一定的等级、一定的地位,代表了一定的礼仪制度。比如,“鼎”最早的时候是陶土捏的,用来盛放食物。青铜器来了,生产了三个脚的青铜鼎,这个时候它不再只是一个工具了,而是象征着从天子到诸侯到贵族不同的等级,严格地规定了诸侯、天子用多大的鼎,鼎上用什么花纹,代表着什么等级,从而成为一种制度的象征。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注意吸收外来的文明,并且把它转化为我们本土文明的重要部分。

  历史并不一定都是通过文字记载的,但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比较精确、具体的。这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了普遍的调查研究,现在得出的结论是,只有甲骨文才构成了文字,这个时间是3800年前。

  也有学者提出,甲骨文已经很成熟了,难道在它之前没有其他文字?当然完全可能有。但我们研究历史、讲历史一定要有证据,没有找到证据的不能随便下结论。而现在作出的结论,就是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3800年前开始的。有些人总感到有些遗憾,像巴比伦、埃及、地中海周围,已经发现的并且可以破解的文字比我们早得多。但我想,没有哪个民族或者哪个群体可以什么事情都是最先进、最早的,这也是正常的。

  我们知道了中华文明这三个主要的特点,并且肯定了中华民族的确在5000多年前已经创造了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基础。

  2014年10月22日,洛阳青铜器博物江南app官网下载馆内展示的青铜器展品。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除了中国境内文化,还包括一部分藩属国的文化。这些藩属国的文化也是从中原王朝传播出来的,这些文化也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讲中国文化,应该是所有56个民族的文化,而不是只有汉族的文化,不是只有华夏的文化。

  即使讲汉族,历史上讲“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本身也是多样的。我们现在讲的炎黄子孙,讲黄帝,不是指血统的根,而是文化的根,大家认同的是文化,认同的是文明。所以,汉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单一民族,并不是说汉族的祖先出生率特别高,而是汉族的祖先不断地融合了其他的民族。所以,华夏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以农业民族文化为主,不断地吸收牧业民族,甚至包括采集狩猎的民族等的长处而形成的。

  比如,音乐舞蹈。如果要展示自己的音乐舞蹈才艺的话,倒是有些人口比较少的民族,往往能够表现出动人心魄的音乐舞蹈的形式。在历史上也是这样,往往牧业民族比农业民族具有更高的音乐舞蹈水平,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汉族的祖先比较早地发明了文字,而且是世界上独特的方块汉字。方块汉字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同的字可以组成很多词汇。通过不同汉字的搭配,很多很丰富的感情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比如,《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表达感情的,表达爱情、亲情、友情的都有。但是,仔细看看,从字面上却又很难找出一个“爱”字来,往往是通过描述景物、气候,用一系列的排比对偶等,使爱之情得以表达,得以越来越深化。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语言的魅力。

  但是,牧业民族大多数是长期没有文字的,有的甚至直到近代才有文字。因为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的语言也比较单一。但是,人总有七情六欲,他们也要表达他们的爱情,表达他们的亲情,那通过什么呢?就是用肢体动作,用舞蹈、用声音来表达。一开始可能是无伴奏的独唱或合唱,后来逐渐用打击乐、弹拨乐伴奏,再加上每个群体肯定有一些天才的人物,他们及时地总结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丰富多彩、动人心魄的音乐舞蹈。

  关于茶叶,有的说法是浙江先产生的,有的说法是四川先产生的,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农业地区产生的,而且长期都是在农业地区生产的。但是,牧业民族自从喝了茶以后,就再也离不开了,因为喝茶适合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利于他们的健康。

  我记得1982年我第一次到新疆塔什库尔干去,陪同我的是一个塔吉克的同志,我说你们现在在帕米尔高原交通不便,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他说最需要酒、茶叶。我说,为什么?你这个茶是什么时候开始喝的呢?他说以前我们不喝的,但现在一天不喝酒,浑身不舒服,一天不喝茶,头脑晕乎乎。茶叶到了牧业地区以后,不仅成为一种生活物资,也融入了他们的文化。他们举行什么重要的仪式,也离不开献茶、贡茶,这已经成为他们的礼仪。

  而马本来都在牧业地区,有的汉族地区也学着养马,但马离开了一定的地方养不好。我本来以为只有中国是这样的,后来问了一个很喜欢骑马的法国朋友,他说法国也是这样,养马的地方就这几块地方,其他地方都养不好。所以,汉族地区必须要从北方牧业民族买马。于是,茶和马相互交流,成了一种双方良性互动的贸易,同时也成为双方文化的一部分。

  马到了汉族地区以后,也不是仅仅作为工具,而是成为中原王朝礼仪制度的一部分。比如西周以后明确规定,皇帝的马车必须用六匹马来拉,以后成为等级制度的一部分。二十四史里面记载了这类规定,比如,什么人用什么马,什么场合用多少匹马,什么颜色,怎么排列。茶和马本来都是双方产的物资,但经过交流,成为双方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例子说明了中华文明在形成的过程中间,并不仅仅是汉族、农业民族作出贡献,所有的民族,包括牧业民族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现在讲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包含了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发明创造和成功实践。

  2005年10月12日,一名观众在南宋“茶马互市”官办机构“茶马司”遗址参观反映茶马古道盛况的壁画。四川雅安名山县的“茶马司”是我国唯一现存的古代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遗址,建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2年),“遣官以主之”专司茶马互市事宜,属成都府路统领,办理筹集边茶上交成都府路,同时承担与藏族为主的各民族以茶易马公务。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50公斤)之多,占官方统筹总茶数的一半以上。当时茶马司接待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人数,有时日高达2000余人。 新华社记者秦晴 摄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文化自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条,中国文化是最适合我们的国情、民情。中华文明就是在这块土地上,由几十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当然是符合自己本国的国情和民情的,我们自然可以有充分的信心。第二条,中国文化是能够不断更新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条,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并在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值得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始终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我们现在一讲文化自信,有些人就相当片面,认为文化自信只有我们中国有,这个看法是片面的。2014年,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过一个演讲,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文明互鉴”,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而相互借鉴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肯定其他文明对我们来讲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当然,同样我们也希望其他文明也应该看到中华文明也有值得他们借鉴学习的地方。这就是文明互鉴。

  所以,我们讲文化自信,从来不是排他的,我们是尊重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自信,他们也应该有他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不同文化之间首先应该是各美其美,也要真心诚意地美人之美,各种文化都有自信的权利。一种重大的文明能够存在到今天,能够拥有那么多的人口,肯定有它的优势,有它的理由,我们当然也应该尊重它。我们对其他文明的尊重不仅仅是出于外交礼仪,而是应该衷心地理解它们、欣赏它们、赞美它们。

  在这里,我要纠正一个我们讲中国历史长期以来的误解,我们一直赞扬唐朝是开放的,汉朝是开放的。相比其他年代,唐朝的确是最开放的,但是,这个开放是不是符合今天我们讲的开放呢?这就不一定了。

  一方面的确是“开”的,唐朝长安城里面,据专家考证下来,差不多一半甚至一半以上都是外国人、外族人。比如,唐朝灭了东突厥以后,把突厥的上层迁到内地,很多人就定居在长安。唐朝的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广州等,有很多外国商人甚至长期定居在那里了,可以说得上“开”。

  但“放”了没有呢?并没有。连玄奘取经,到了瓜洲都要偷渡的,唐朝人是不许随便出境的。现在世界各地有没有说唐朝人迁到哪里的?没有啊,历史上中国人能到外国去都出于偶然,出使外国的也是极少数。

  而且,唐朝也是“传而不播”,即允许外国人前来学习,但是从来没有主动派人出去传播自己的文化。像日本,都是自己派一批批“遣唐使”来学的,而不是唐朝派人去教的。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天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包括唐朝在内历来是传而不播。比如,我到中亚走了两次。但很遗憾,我没有看到任何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唐朝疆域不是早扩展到那里了吗?但是唐朝并没有去传播文化。在中亚唯一找到的,是撒马尔罕那处世界文化遗产里面的一幅屏风。这幅屏风原来是放在王座背后的,三面屏风,其中一面上画着一艘船,船上有几个妇女,导游说中间那个人是武则天,岸上一些人骑着马,说中间骑着高头大马的是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就那么点证据。而且,这幅屏风能保存下来也是很幸运的,是因为这座建筑物塌了被埋在地下,要不恐怕连这点也保不了。

  而沙皇俄国一占有中亚就推广俄语,俄语成了那里的官方语言。中亚这些国家独立已经三十多年了,想把官方语言改为自己的民族语言却做不到,因为会讲本民族语言的人比会讲俄语的人还少。从中可见,传播跟不传播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只有今天我们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走向世界,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名正言顺地,同时也会根据人家的需求去传播中国的文化。可以说,也正是在今天,我们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加自信的理由。

  葛剑雄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者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网站首页 关于江南app官网下载 新闻动态 产品中心 案例展示 联系我们

电话:400-388-9246      手机:13893468826
E-mail:admin@youweb.com      联系人:张生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88号

Copyright © 2012-2018 江南app官网下载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豫ICP备16028177号-1

扫一扫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