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选择: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江南app官网下载关注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作者:小编    所属栏目:【行业新闻】    时间:2023-07-02

  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日前开幕,无论是跨国巨头还是本土企业,都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世界经济论坛近期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梳理了当前面临的风险,其中多项与气候变化相关。中国不仅注重自身的绿色发展,还通过双碳行动与世界同频共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近十年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各界都在关注和研究气候变化。在环境治理方面,中国政府过去40年一直在不断努力。气候问题是国际问题,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气候行动之间的平衡。如何解决碳排放问题,将是对中国全社会的重要考验。双碳目标的提出,响应国际社会的期望,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GDP增长可以分为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但在过去没有考虑环境要素。如今,环境因素变得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将其考虑在内。之前,不考虑环境要素的增长核算框架表明,资本和劳动力对出口行业增长的贡献都是正的。一旦考虑环境要素,根据不同公式和调整年份,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基本上归零或不显著,而贡献最大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碳足迹。分析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约为45%。这是因为在国际市场上,如果没有管理改善、体制改革,或者生产效率提高,就无法拥有竞争力。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而言,环境要素的贡献十分重要。经济增长模式还需要依靠效率和全要素市场。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为了保持较高的效率和技术进步水平,将来我们仍要不断消除阻碍市场发挥作用的因素。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上,能源结构的调整十分关键,未来的终端能源将全部电气化,而电力将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60年可能完全放弃使用化石能源。同时,我们还需要采用碳去除技术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政策推动是实现能源结构变化的重要手段,农村的“煤改气”已普遍转向”煤改电”。终端能源大部分是电,氢能也是可靠的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技术突破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

  经济政策助推能源结构变化。在过去,中国在解决环境问题时,采用的主要是行政手段,如限行、限号、零点行动、拉闸限电等。这些手段虽然能够快速见效,但反弹也很快,社会成本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实施长效机制,降低社会成本。长效机制的实现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对破坏环境的执法强度,并采取经济政策来实现目标。经济政策成本更低、更友好、更公平,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竞争。在过去的节能减排中,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主要针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这些企业中很多都在环保方面做了很多投资。在实施长效机制时,需要更加公正地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经济政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价格手段,一种是数量手段。数量手段最重要的代表是碳交易,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电力行业的碳交易,将来还要将其推广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此外,碳税也是一种重要的价格手段。

  森林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碳中和不仅涉及二氧化碳的排放,还需要考虑如何吸收二氧化碳。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称,即便到2060年,中国每年还有二三十亿吨的二氧化碳不得不排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碳去除技术,如目前最成熟且成本最低的是森林碳汇等,以吸收或去除这些排放物。在去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曾提到中国的气候行动有三个主要方面:政策制定、能源转型和森林碳汇。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种植700亿棵树。这相当于国土上增加5%的造林面积,约为5000万公顷。

  目前中国森林覆被率已经达到24%,森林碳汇仅有7.8亿吨。与二三十亿吨的碳汇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中国的森林面积增长很快,但是质量改善较慢。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为每公顷137亿立方米,中国仅为每公顷80亿立方米。单位面积蓄积量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森林总碳汇量将达到11亿至15亿吨。此外,木材的使用可以替代一部分钢筋水泥,起码可以替代三分之一的建筑材料,合计减碳10亿吨左右。因此,新增的碳汇加上产品替代,总和贡献有希望超过20亿吨。科学经营森林可以对改善环境(增加碳汇)起到重要作用,这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江南app官网下载江南app官网下载江南app官网下载

网站首页 关于江南app官网下载 新闻动态 产品中心 案例展示 联系我们

电话:400-388-9246      手机:13893468826
E-mail:admin@youweb.com      联系人:张生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88号

Copyright © 2012-2018 江南app官网下载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豫ICP备16028177号-1

扫一扫  关注微信